《世界经济日报》是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0 9

Contents

杨河 杨河正在江边抓拍一只露出水面的江豚。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2023年6月13日 气候变化与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则是地球关键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来说,保护这些水体环境至关重要。在中国,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长江就正在得到持续的保护修复,而代表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变化无疑是长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联合国新闻》这就带你跟随一位追逐江豚的摄影爱好者去湖北宜昌一探究竟。请听邹合义的报道。

杨河

在长江繁忙的宜昌段,时常可以见到一位在江边扛着“长枪短炮”般摄影器材的人,他就是已经连续五年跟拍江豚的杨河。从最初只能捕捉到一些残影,到现在可以给江豚拍下完整的“登记照”,杨河不仅在摄影技术上不断精进,甚至对江豚的习性都已经了如指掌。

据他自己说,支撑他坚持下来的信念源自儿时的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他在长江边长大,在江中游泳、捞鱼摸虾、打水仗、追江豚是他难以忘怀的童年回忆。

杨河:“(那时)老人为了防止我们下水游泳,就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下水,江豚都是会吃人的。从那以后根本都不敢下水,这是我记忆最深的。”

视频素材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曹曦晴 吴博军 万敏 陈良捷)

从广泛分布到极度濒危

江豚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但后来,因为长期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水污染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从80年代开始快速衰减,逐渐难觅踪迹。

2012年,长江江豚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仅次于“灭绝”和“野外灭绝”的“极危”级别。2017年进行的科学考察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仅相当于大熊猫的一半。2021年,该物种由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杨河 江豚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级别。(杨河摄影作品)

江豚数量止跌回升

自2019年立志成为一名长江江豚的守望者以来,杨河已经拍摄了上百万张照片。他欣喜地发现,江豚又“拖家带口”回来了,他的摄影精品的出片量也越来越大。

杨河:“我们这里2号家族是五到七只,1号家族有三只。现在我们水质好,(可以看到江豚)赶鱼,有很多。(江豚)经常把肚子露出来,我经常拍到它们的肚子。”

今年2月,杨河的主观感受也得到了科学评估的印证。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出现了止跌回升的重大转折。

在杨河看来,这一切要得益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沿江的化工厂不见了,岸边护坡平整了,江边的荒地变成了滨江公园,江水变清;就连来往迁徙的鸟群和野鸭也停下脚步,在此筑巢安家。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杨河 长江湖北宜昌段江景。

保护母亲河

而这样的转变正是从实施“长江大保护”行动开始的。2018年12月,中国生态环境部与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了长江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重点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此外,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截至2022年底,长江流域已建立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覆盖了40%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保护近80%的种群。

杨河:“这一步把渔船全部搞上岸,渔民退捕上岸。然后渔民转变了身份,加入了巡逻队。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地江豚才来。”

最令杨河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江豚和人越来越亲近,在人来人往的滨江公园也能看见江豚的身影。不过,在航运繁忙的宜昌江段,越发活跃的江豚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去年正月间,杨河就偶然经历了一次危急事件。

江豚受困,合力救助

时间回到2022年2月9日,照常在江边拍摄的杨河从镜头里发现了一只不断挣扎的江豚。把镜头推上去一看,他才发现江豚的尾部被绳子缠住,绳子的另一头还拴着两个塑料瓶。此时的江豚只想着尽力挣脱掉绳子,全然不顾正在江面上行驶的十几艘货船。在这危急时刻,杨河拨打了渔政部门的电话。

杨河:“我当时的观点是,因为船很大,停航也不容易,我说你要他们加强瞭望,怕螺旋桨把它带进去了。”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杨河 宜昌渔政人员救助被绳子缠住的江豚。

让他意想不到是,不仅渔政救援在不到一刻钟之内就赶到了现场,而且三峡海事局在得知消息后还向这片水域的所有货轮下达了紧急停航的调度令。在正午时分,黄金水道按下“暂停键”,为这只江豚让出生命通道。

杨河:“因为勒得很(深),当时剪(绳子)的时候真的是剪都剪不断。真正的(救助)几分钟就完了,但我在这里守着它,看它是不是死了呀,是不是漂着,是不是在呛水?我就跟着(江豚)走,走了几圈,大概(觉得)没事了我才回去。”

漂浮废弃物广泛存在

这只在后来被杨河用当天的日期命名为“209”的江豚无疑是幸运的,而让“209”涉险的塑料漂浮物问题仍然在更多的水体中普遍存在。

今年6月5日第50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曾发出警告: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四亿吨,其中三分之一仅使用一次;每天相当于有2000辆满载塑料的垃圾车向江河湖海倾倒塑料。

清漂作业为大坝构筑屏障

在长江湖北秭归段,由于这里紧邻三峡大坝,所以成为了拦截上游漂浮垃圾的最后一道屏障。据三峡库区秭归清漂队队长周功虎介绍,去年全年总共打捞上来2000多立方米的漂浮物,其中主要包含生活垃圾和树枝。

周功虎从2006年开始投身到清漂工作当中,并于2016年组建了这支具有志愿服务性质的清漂队。在2020年,清漂队配备了两艘机械清漂船,一条机械船相当于五艘以上的人工清漂船,因此大大提高了打捞的效率。此外,打捞物如今也被送到水泥厂用几千度的高温做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周功虎 三峡库区秭归清漂队配备的两艘机械清漂船之一。

环保意识增强

不过,让周功虎感受最深的是,与之前动辄每年打捞上万立方米漂浮物相比,最近几年的漂浮物数量明显减少。

周功虎:“我们原来最开始打捞漂浮物的时候,有一米多到两米厚,我们人可以上去。原来下游都是浑水,现在都是清水,漂浮物也比较少。”

周功虎认为,这样的转变首先得益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前,只要是有旅游船的地方,垃圾漂浮物就扔得到处都是;现在,不仅每条船上都必须垃圾入袋,而且清漂队还会去免费收集垃圾袋,并统一送往垃圾场处理。

停耕保土,改善水质

另一方面,库区两岸175米水位以下的区域现在禁止种植农作物,在保护植被的同时也起到了固土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水质的改善。

周功虎:“现在你看,水以上的都是树,水以下的都是草。植被好了,所以山上下来的漂浮物也少了。自己做了(清漂)这么多年来,终于看到这一天了,像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江面上山清水秀。”

【专题报道】“江豚又回来了”:一名摄影爱好者眼中的“长江大保护”

周功虎 一些被打捞上来的漂浮物正在被吊起。

力倡零废物

其实,不光是内陆江河,沿海水域也正在受到化学品、塑料和人类排泄物的污染。为此,对水体的治理不仅要“疏”,更要从源头上“堵”。

联合国已经发出呼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打破对塑料的依赖,同时倡导零废物,建立真正的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为全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缔造一个更清洁、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来源

另请阅读:  人口基金:经期卫生不仅是健康问题,还是人权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