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日报》是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0 7

Contents

联合国新闻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线上与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开交流,这是联合国中文日当天的首场活动。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2023年4月26日 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今年则是执行这项议程的中间节点,但由于受到多重相互关联的危机影响,整个世界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严重脱轨”。为了重新给人类追寻可持续未来的征程注入动力,我们不妨从一位科幻作家的视角来汲取灵感,在由想象力构建的无数个未来世界中回望当下。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报道。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张叫‘暗淡蓝点’的照片,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宇宙探测器在九十年代初在距地球六十亿公里的太空中拍摄的,初看上去,整张照片都是黑色的,很仔细地看才能发现这一片黑色中有一个小小的亮点……按照比例计算,这个暗淡的小点放在宇宙中,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粒尘埃还要小得多。这个亮点就是地球。

这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今年4月20日联合国中文日举行的“科幻文学与可持续未来”交流会上发表的开场白,他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自己感悟人类发展与未来的科幻视角。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界公认的一名领军人物,刘慈欣无疑把这种“从宇宙俯视地球”的视角投射到不同的作品当中,包括2015年荣获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三体》,以及2019年以来被两次成功搬上大银幕并引发现象级讨论的中篇作品《流浪地球》。

UnSplash/NASA 从外太空看地球上城市的夜景。

维持地球生态空间

透过这一视角,刘慈欣同样真切地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渺小。尤其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这样一个小世界存在着天然的脆弱和不确定性”,进而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可持续的未来。

刘慈欣强调,对发展的威胁可能就来自发展自身,人类社会全面达到现代化程度所需的资源将大大超出地球的供给水平;与此同时,地球处于不断波动之中的生态圈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这都迫使人类在当前必须全力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刘慈欣:目前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保护、阻止全球气候变化、对资源开采的节约和节制、基于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等,其重要性是无须置疑的。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坚守并贯彻以上的理念,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本保证。

走出摇篮,走向太空

但从地球向外看,一条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又摆在了人类面前。刘慈欣说,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上和小行星带中,从水到金属、从有机物到核聚变燃料,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应有尽有;按地球可以最终养活一千亿人口计算,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十万个地球的人口。

因此,刘慈欣坚定地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必须走向太空去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刘慈欣:一个人只有走出摇篮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成长,而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要想拥有真正的可持续的未来,也必须走出地球这个摇篮。否则的话,人类的未来就有可能像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中描述的那样:“在一片丰饶之中,他们慢慢饿死。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实验室的种子于2022年11月被送上太空。

2023:现实与想象的差距

然而,不管是守卫地球家园,还是拥抱星辰大海,这两个方向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基础。对此,刘慈欣坦言,“人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很乐观的。”

在他的描述中,科幻小说里的2023年是这样的:地球的同步轨道上运行着宏伟的太空城,月球像地球的近郊一样繁荣;在火星上已经建成多处人类城市,生活着数以百万的人;在小行星带进行着大规模的矿业开采;在木卫一的冰封海洋上,在海王星轨道以外,都有人类开拓新世界的身影。

科技全面飞速进步的假象

他同时指出,在现实的2023年,唯一与科幻小说中对这个年份的想象相近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信息技术以远超其它技术的速度跃进,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不过,刘慈欣犀利地提出,“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掩盖了其它科技领域进步的缓慢,造成了科技全面飞速进步的一个假象。如果把科学发展产生的技术进步看成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在今天,这棵树上最容易够到的果实都已经被摘完了。”

为此,他强调,“要得到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

刘慈欣:国际社会需要更长远的发展规划,需要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全力关注和投入。在这方面的很多事业,可能只有大范围的国际合作才能完成,联合国无疑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М. Gashpar/原子能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广泛使用核技术。在照片中,一名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在准备食品样本进行安全检测。

基础科学的投入与规划

事实上,作为肩负促进科学使命的联合国专门机构,教科文组织正在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2022年7月一直到今年7月,教科文组织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举办“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活动,意在彰显基础科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全球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此外,教科文组织193个会员国于2021年通过了《开放科学建议书》,为开放科学建立了统一的愿景,以及共同的总体原则和价值观。这将促进所有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使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能够被更广泛地获取和更可靠地使用。

在肯定联合国所作的诸多努力的同时,刘慈欣重申,即便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投入带来的明显效益,人们也不能忽视基础科学研究在更长远的未来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作用。

从一个科幻作家的角度来说,他希望能看到在联合国层面建立一个类似于安理会的强大机制,以进一步保障科学研究与太空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执行

人工智能发展的两面性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Unsplash/D ko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立即执行其《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以避免这项技术被滥用。

刘慈欣的忧患意识同样体现在对于当前趋势的敏锐捕捉。他特别对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发展做出了判断:人工智能开始有了取得突破的迹象,科幻小说中无数次描述过的21世纪强人工智能已经现出倪端

其实,早在这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显山露水之前,教科文组织在其2021年6月发布的最新《科学报告》中就指出,全球有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研究发布仅在2019年就达到近15万篇,这一领域可以说碾压了其他跨学科技术的研究产出。

在这种热度的加持下,刘慈欣从辩证的角度预感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近期未来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可以产生正面趋势,通过代替一些人从事工作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这种替代性又可能给人类社会的运行带来冲击,尤其是当前趋势似乎与以前的预测正好相反,人工智能可能首先代替的是需要高智能和高教育水平的工作,如医生、教师和股票经纪人等。

他还自嘲道,“这其中可能也包括我们作家,也可能被首先代替。

而从更深远的程度来讲,刘慈欣也担心,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会受到人工智能的重大影响。他强调,“当人工智能开始介入科学研究,介入到我们对自然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中”,人类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都可能被重新定义。

“人类被消灭”?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儿基会/Mary Gelman 在里约热内卢,一名巴西学生在研发机器人。

那么这会不会走到“消灭人类”的地步?刘慈欣也从两个层次做出了思考。

首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消灭”,就是人工智能要用某种暴力从肉体上完全消灭人类或者去统治世界。刘慈欣认为,鉴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这一点“在可以看到的未来可能性不是太大”;即便人工智能会出现一些人预测的快速自我迭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人类的‘无能’反而成为我们一个最后的屏障”,因为人类所能提供的有限算力无法支撑人工智能一直迭代下去。

而让刘慈欣更为警醒的可能是第二种意义上的“消灭”。在他的想象中,如果人类社会适应了与人工智能的共存,那么大部分人将不再需要工作,从而越来越多地让渡社会运作的权力,这可能会让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巨大陷阱:在科技的安乐窝里面,人类文明的活力和开拓精神在哪里?

刘慈欣: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的话,那可能人类最后的命运就是“被人工智能所消灭”。但这个“消灭”的过程完全是在我们的意愿之内,而人工智能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恶意,它只是照着人类的指示去行事。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智能程度以及计算能力远远小于前面所说的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消灭”。所以,这确实是一件我们应该对未来产生警觉的事情。

【音频专题】“从宇宙俯视地球”:一位科幻作家的可持续发展观

气象组织/Boris Jordan 联合国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引发更多极端天气事件。

危机应对:是分还是合?

熟悉刘慈欣作品的人都知道,危机正是他在叙事中常用的基本设定,全人类如何众志成城来应对危机也是他重点刻画的对象。这些情节不仅让普通读者深受触动,更令秉持国际视野的外交官感悟良多。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就认为,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体现出一种人类命运与共、和衷共济的思想,也赋予了多边国际合作崇高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但刘慈欣很现实地看到,现在面对人类的种种挑战,国际社会仍然有“许多的分裂和对抗”,这其中可能有很深厚的历史原因,以及各方面的政治、经济原因。

与此同时,这些挑战与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末日型危机无法比拟。刘慈欣解释道,传统的灾难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因此可以得到世界其他地区的救援;而末日型危机会让整个世界处于毁灭的边缘,外部的救援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仍然相信,假设这种末日型危机出现,国际社会应该会团结起来,统一做出决定并调配资源

刘慈欣:国际社会的结构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匹配的。我们现在认为很困难的那种全面和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国际团结、共同面对危机的那种状态在现实中当然会很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一旦整个人类社会面对科幻小说中的那种末日型危机的话,我认为人类还是会做出这种(共同应对危机的)选择,这也是人类社会面对大自然作出自我调节的能力。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邹合义发自纽约总部的报道。

来源

另请阅读:  联合国专家谴责对罗兴亚难民进行的第二轮毁灭性口粮削减
发表评论